以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契机,贵州省邮政分公司充分发挥邮政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进邮旅融合,为红色旅游提供可追溯的足迹和可带走的记忆。这其中,“四渡赤水”精品线路,成为先行先试的标杆。通过深化“邮政+旅游+文化”融合,贵州邮政让绿色的邮路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金色发展的温暖纽带。

“盖满8个戳,才算走完‘四渡赤水’!”10月19日,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斜对面的“转折之城”主题邮局,来自广东的宋连强盖下第一枚“转折”纪念章。他手中的集戳本,是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特别开展的贵州“四渡赤水”精品线路集戳打卡活动的官方认证凭证。该活动由贵州省邮政分公司策划、遵义市文化旅游局指导、遵义市邮政分公司和遵义旅游集团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集戳打卡这样的场景,半年来,在赤水河畔的8个主题邮局重复了数万次。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创下了“四渡赤水”军事奇迹。90年后,在赤水河流域,一条以邮政邮戳为经纬、以红色地标为坐标的贵州“四渡赤水”精品线路,悄然开启了贵州文旅融合的新篇。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贵州“十四五”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抓手。这其中,贵州省分公司始终牢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战略中勇挑央企重担,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答卷。
“四渡赤水”线路巧成“安”字
“‘四渡赤水’是一场经典战役,但具体怎么走,游客还是很困惑。”遵义市分公司邮政业务部副经理王小凤道出了路线设计的背景。“四渡赤水”战役路线蜿蜒曲折,跨越云贵川三省,如何将这段辉煌却略显“神秘”的历史,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体验的实体线路,是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答案,藏在邮政的基因里。
贵州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文在该分公司与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的一段话,点明了项目的灵魂:“一个‘YOU’(邮/游)让两个企业难分彼此,一条驿路让双方共同穿越历史。”他将这次合作比喻为“邮驿+旅舍”雏形的现代升华,是邮旅的“双向奔赴”。
邮政拥有遍布城乡的网络、“国家名片”的信誉以及“邮戳”这一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认证载体。而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核心在于体验与记忆。两者的结合,恰似天作之合——用邮政的“章”与“网”,为红色旅游提供可追溯的足迹和可带走的记忆。
于是,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贵州省分公司与贵州旅游集团携手,将合作聚焦于“四个一”:共拓“一条红路”,升级“四渡赤水”精品线路;共建“一张网”,打造“旅居服务”示范体系,整合邮政局所与景区资源;共树“一条链”,畅通“黔货出山·贵品进景”双向流通;共育“一张联票”,发行“多彩贵州”旅游联票。
其中,“四渡赤水”精品线路,成为先行先试的标杆。它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历史为轴,串联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土城等核心景点。
巧妙的是,当行军路线在地图上被清晰标注后,竟天然勾勒出一个寓意“国泰民安”的“安”字。

贵州省分公司邮政业务部设计师唐云云说:“这个‘安’字,是根据‘四渡赤水’路线图来设计的。”
唐云云介绍,将红军“一渡赤水”(遵义—土城—扎西)、“二渡赤水”(扎西—太平渡—娄山关—遵义)、“三渡赤水”(遵义—苟坝—茅台—川南)、“四渡赤水”(二郎滩—太平渡—贵阳)的迂回路线在地图上连线,惊讶地发现其天然构成了一个“安”字的轮廓。“我们在‘安’字头上加了一颗五角星,这既是革命精神的象征,也含平安的寓意。希望游客看到时,能想到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唐云云说。
“我们打造的‘四渡赤水’精品线路,以邮政特有的邮票资源和网点资源将主题邮局串珠成链,让游客可以在此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倾听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贵州省分公司邮政业务部总经理杨积生说。
正如遵义旅游集团市场营销部部长李天应所评价的:“这次合作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邮政让红色旅游从‘走过、看过’升级为‘体验过、带得走’,有效提升了品牌吸引力和附加值。”
主题邮局“七十二变”
线路的骨架靠规划,而血肉与灵魂,则依赖于一个个主题邮局的生动实践。贵州“四渡赤水”精品线路设计包含了8个打卡点,对应8个主题邮局,分别是遵义会议会址(“转折之城”主题邮局)、娄山关(胜利邮局)、土城(土城古镇主题邮局)、丙安(丙安邮局)、习酒镇(习酒石油公司打卡点)、茅台镇(茅台邮局)、苟坝(苟坝邮局)、乌江寨(乌江邮局)。半年间,八大主题邮局(打卡点),早已演变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客厅、便民驿站和经济枢纽。
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景区的“胜利邮局”无疑是这条线路上最具人气的打卡点之一。它的名字,源于娄山关大捷——长征以来的首次伟大胜利,寓意深刻。
“胜利邮局”与景区合营,设计极具巧思:大门是邮筒造型,寓意“从胜利走向胜利”;室外设计了一面文化墙,有以时间轮盘的形式再现“四渡赤水”战役的景象,有纪念邮票的展示区。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游客付先生,在重走长征路时特意来到此地,他感慨道:“来到主题邮局,是想用这种方式给下一代带来教育意义,告诉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同样来自葫芦岛的刘素心说:“我买了一本纪念册,走到哪儿盖到哪儿,目的就是给我小孙子留一个纪念。因为爱国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从小知道革命先烈打下江山的不易。”
游客何云丽在打卡后也表示,要带孩子走完遵义周边的点,“让他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自己的生活”。一枚“胜利之地”的邮戳,承载的已不仅是地理信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和文化的接力。
“胜利邮局”里最受欢迎的服务是“写给胜利的一封信”。游客可以在此坐下,给即将高考的子女、为事业拼搏的伴侣和未来的自己,写下一封寄托着“旗开得胜”祝愿的信。
“我们已经接待开展了好几所学校的集体寄递活动。”遵义市汇川区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毛君一介绍。国庆中秋假期,这个邮局接待了2万多人次,证明了文化与情感消费的巨大潜力。
每天,遵义会议纪念馆斜对面,“转折之城”主题邮局准时开门,进门左手是咖啡台。
店里,白色机器嗡嗡作响,工作人员把刚打好的拿铁咖啡递出,杯套印着红色会址剪影。右侧靠墙的展柜摆满遵义会议会址特色钥匙扣、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冰箱贴做成会址大门造型,可开合,一天能卖200个。
邮局里最热闹的是集戳台。“这个邮局是‘四渡赤水’精品线路的第一个打卡点,在这里可以集戳。如果游客集齐了8个打卡点的邮戳,可以领取一份纪念品。”遵义市红花岗区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杨静说。
“太省心了!完全不用做攻略,跟着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走就行。”游客林丽丽兴奋地展示着她的“战利品”,“你看,每个点都有主题邮局,导航直接搜‘游黔乐’小程序,吃住行游它都推荐好了,我们只管跟着路线走、好好感受就对了。”
在乌江邮局,复古的“二八”自行车和墨绿色邮筒成为拍照热点。几位年轻人正挑选印有当地风光的明信片,准备盖上特色邮戳寄给朋友。“这种‘打卡’很有仪式感,把旅途的记忆变成可触摸、可邮寄的实体。”游客张楠说。
在丙安邮局,游客可以提笔手写“战地家书”,盖上丙安邮局邮戳,投入复原的“红军邮筒”,体验“家书抵万金”的深情。邮局还推出“丹霞邮礼”系列文创产品,将赤水丹霞地貌与非遗竹艺巧妙结合。
踏入茅台邮局,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历史与酒香交织的独特气息。文创展柜前人头攒动,印有茅台渡口波光与红军战士身影的纪念封、明信片备受青睐。游客吴兰说:“这就像一本可以捧在手里的微型历史画册。”
在“红色印迹”展区,氛围则变得庄重。泛黄的老照片、仿制的旧电报,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峥嵘岁月。几位游客静静驻足,目光掠过每一件展品,仿佛能透过玻璃,看到当年茅台镇的百姓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的动人场景。
从送信送报,再到文化传播、产业赋能,主题邮局的“七十二变”,是邮政在新时代主动转型、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的缩影。这种创新形式也让游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用游戏化、场景化的方式,让年轻人在轻松有趣的“打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重温了峥嵘岁月,进行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红色洗礼。
超越打卡 红色血脉永奔流
半年的探索与实践,邮旅融合的种子已在黔北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四渡赤水”精品线路沿线主题邮局打卡点迎来客流高峰。这条线路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主题邮局成功地从传统的“寄信寄包裹”的场所,转型为集文化体验、休闲消费、情感寄托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在赤水河畔的茅台邮局,来自广州的年轻游客小李正专注地扫描二维码,手机里立刻传来“四渡赤水”的生动讲解。“太有意思了!就像在玩寻宝游戏,每个邮局都有独特的故事。”小李兴奋地展示着集满邮戳的打卡本。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邮旅融合的魅力所在——让红色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文化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该打卡活动不限制打卡顺序,在线路中8个主题邮局(打卡点)均可领取或购买集戳打卡本盖上纪念章戳,集满8枚定制明信片的,可领取一套“安”字明信片和一枚“安”字纪念徽章。或者到达打卡点后,搜索“游黔乐”小程序,参与线上打卡,小程序还可提供线路导航和酒店住宿、餐饮、租车等优惠信息。
这趟红色旅程,并未止步于当前。最初有游客反映“8个点分散,全程打卡需4天”,邮政迅速优化,推出“经典版2日游”和“深度版4日游”路线,并在“游黔乐”小程序上线导航、住宿、餐饮“一站式”服务。在丙安邮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根据游客时间推荐不同路线,周末游可以重点体验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长假则可以走完‘四渡赤水’线路全程。”
王小凤介绍,这条路线还在不断升级之中。在土城古镇,邮局即将搬迁至“四渡赤水”纪念馆核心区,形成“观展+打卡+寄递”的“一站式”体验。更令人期待的是,线路将突破省域界限。目前,他们已与四川古蔺县邮政分公司达成协同发展共识,将新增“太平渡主题邮局”,把“四渡赤水”战役中位于四川境内的关键节点串联进来。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层考量。在元厚镇桂圆林村,邮政支局把服务点设到果园里,现场为直播带货的农户提供寄递服务。“今年通过邮政渠道发出的桂圆就有800多公斤。”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安亭说,“红色旅游带来了客流,邮政网络让特产走得更远。”这种“红色引流+特产销售”的模式,正在各个打卡点复制推广。
贵州邮政将进一步完善沿线基础设施配套,推动“邮政+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他们将联合开发更多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创产品。在宣传上,将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邀请文旅达人、红色讲解员进行沉浸式讲述,用短视频等年轻态语言,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小程序“游黔乐”的服务功能也将持续优化,打造成为游客的智能掌上“红色导游”。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条线路正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红色教育新模式。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感慨道:“孩子原本对红色历史不太了解,但通过集戳打卡这种方式,他主动去了解每个地点背后的故事。”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正是邮旅融合项目的独特价值。
即将踏上“十五五”新征程,贵州邮政将继续深化“邮政+旅游+文化”融合,让绿色的邮路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金色发展的温暖纽带,为新时代文旅融合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邮政工作人员向游客推介“四渡赤水”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