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国快递协会组织召开了二届五次会员大会暨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中国后勤教育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以及31个省(区、市)快递行业协会负责人等,300家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我院申报的“快递封装用品”、“十三五建制村直接通邮专项工作方案研究”、“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无锡长三角邮件处理中心工艺工程”等三个项目荣获2018年中国快递协会邮政行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邮政行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快递协会主办,旨在奖励在邮政、快递领域技术研发、重大工程和政策研究等科学技术活动中成效突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项目。2018年为首届评选,未来将每两年评选一次。
我院质量检测与标准研究中心承担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修订项目,包括了快递的封套、包装箱和包装袋三个部分,根据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的绿色包装原则,对快递包装的绿色环保提出新的要求,对原有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首次明确提出“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同时强化了减量化要求。标准要求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降低了快递封套用纸的定量要求;降低了塑料薄膜类快递包装袋的厚度要求以及气垫膜类快递包装袋、塑料编织布类快递包装袋的定量要求等。新版《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是快递行业绿色转型一系列政策的延续,不但顺应国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还促使各企业纷纷发力绿色物流包装,加速了绿色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我院战略规划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三五建制村直接通邮专项工作方案研究”项目,以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为目标,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试点总结、政企研讨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了全国“十三五”时期建制村直接通邮工作方案。该项目首次明确“建制村直接通邮”的定义及标准,以确定投递主体、确定投交地点、确定投递频次作为直接通邮的认定标准,具备很高的可行性,为政府决策起到关键作用。首次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认定交通不便偏远地区的直接通邮相关标准,并针对广西 65 万个数据开展相关分析,标准认定更具科学性、有效性,为邮政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支撑。首次构建了建制村直接通邮情况台账体系,全面系统地构建了 4 大类 21 项统计指标、40 项具体指标,在普遍服务管理系统中直接应用,为开展动态监督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首次对建制村直接通邮成本进行测算,基于实际数据基础,充分考虑投递方式差异进行测算,提供了可行的测算思路和方法,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首次将试点方法实际应用到实证研究过程中,通过研究编制广西工作方案,为全国和各省研究标准、制定方案提供了直接借鉴,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我院设计中心承担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无锡长三角邮件处理中心工艺工程”项目,是中国邮政最大的陆运邮件处理中心,具有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在该项目的设计中,创新性提出“自动化处理中心+电商仓储中心”、“连接分拣机对邮件预分,提高效率”、“连接分拣机与直连胶带机互为补充,减轻连接分拣机传输压力”、“设置小件重复格口”、“设置大路向格口”等设计理念,有效解决了系统效率要求高、格口需求多、直发车位多等问题。同时采用了模块化和柔性化设计,便于远期扩展,预留了超大件/异形件 AGV 运输通道,简化了分拣搬运流程,提升了内部处理效率,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完善了中国邮政陆运网网络结构,进一步优化了生产作业流程,开创了中国邮政区域集散中心建设的先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邮件处理经转关系,为国内外其他类似集散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